11月20日下午,廣東惠州南山學校小學部二年級的一個班級,36名學生進行了一場特殊的期中考試。考試項目包括站姿、坐姿、整理桌椅、個人衛生等項目。為考核站姿,老師把空碗放在學生頭頂,倒數10秒,其間空碗落地的要被扣分。手沒洗乾凈、指甲沒剪好,也會被扣分。(11月21日《南方都市報》)
  相比傳統的課堂教育,南山學校“小學部學生綜合素質考核評價方案”的探索顯得有些另類,特別是期中考“頂碗”站10秒算合格這一項,更是顛覆了許多人對於考試的慣有理解。正所謂“木秀於林,風必摧之”,這些做法引發關註甚至遭人非議在所難免。但在素質教育“只聞口號,不見行動”那麼多年之後,我們似乎更應該給予改革者以必要的寬容與理解,即便改革再另類、探索再離經叛道,也不妨允許他們先出來“走兩步”。
  根據方案,南山學校一二年級學生的文化課成績僅占其綜合素質評分的20%,思想品德、行為習慣、運動特長三項分別占比20%、40%和20%,以此鼓勵學生多參加社會實踐活動,養成良好行為習慣。這讓我想起了網上一個關於中國教育的段子,說的是,在中國,小學學中學的知識,初中學高中的知識,到了大學卻要反過來學習小學生的行為規範、個人衛生。話雖戲謔,但看看今天大學寢室的髒亂樣、公共場所插隊者的那份安然神態,便知此言不虛。在某種意義上,坐立姿勢雖小、“頂碗”形式雖滑稽,卻是“蝴蝶效應”的第一扇,相比那些華而不實、過期作廢的“雙百”、“全優”,這堂“人生第一課”或許更加實用。
  有指責者稱,南山學校的課改實踐幅度最大的部分仍放在小學低年級,越到高年級越趨保守,“只要中考、高考的‘指揮棒’還在,素質教育改革就難以徹底推行。”說這話的人顯然沒搞清楚大環境與小氣候之間的辯證關係,更何況,改革是由問題倒逼出來的,沒有來自一線的實踐探索,高考制度這一“上層建築”豈會自動改變?啥事都不做,只知道把所有問題都推給體制、推給高考,無疑是一種不負責任的“懶政行為”。
  還有人說,南山學校是一所私立學校,辦學自主性權限較大,不像公立學校那樣要經過教育部門的審批認可,“這就給了願意改革的學校相對較大的操作空間。”這話沒錯,卻不能成為相關改革裹足不前的理由。相反,教育部門應對此反思,自身的某些管理理念、考核制度是否已成了改革的絆腳石;至於公立學校的校長們,除了來自上面的約束,自身“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官僚邏輯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改革的探索嗎?
  俗話說,“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當一般讀者津津樂道於“期中考‘頂碗’站10秒算合格”的花邊軼事,教育部門卻不能只把它當作可樂新聞讀,而是要從中汲取改革的勇氣與智慧。哪怕變革局限於低段學生、僅僅體現在期中考上,但所謂“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很多時候,改革不正是從這一點一滴細微的摸索、改變開始的嗎?
  文/王垚烽  (原標題:別隻把期中考“頂碗”當可樂新聞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h22hhrug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