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縣大徐鎮敬老院裡人頭攢動,剪指甲,洗頭,包餃子,一群身著綠色馬甲的志願者們穿梭在老人之間。 何蔣勇 攝象山縣大徐鎮敬老院裡人頭攢動,剪指甲,洗頭,包餃子,一群身著綠色馬甲的志願者們穿梭在老人之間。 何蔣勇 攝象山縣大徐鎮敬老院裡人頭攢動,剪指甲,洗頭,包餃子,一群身著綠色馬甲的志願者們穿梭在老人之間。 何蔣勇 攝
  中新網寧波11月3日電(記者 何蔣勇 見習記者 李佳贇)“最美公交司機”、“最美鄉村醫生”、“眾人抬車救人”,近年來,在向善文化的引領下,浙江省寧波市象山縣涌現了一大批來自群眾中的先進典型人物與事件,這些善行拼湊成了一個個令人溫暖的“善”字。
  2014年,象山在“善行象山”主題實踐活動的基礎上,開展了“日行一善、人人向善”主題活動,併進一步使善心落地生根,逐漸延伸為全社會的同頻共振,而象山在善行文化的大膽探索,更是成為城市精神建設的德育樣本。
  “善”的教育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清晨,在象山縣塗茨小學中傳出了清亮明快的《弟子規》朗讀聲。近年來,象山縣在全縣中小學中全面推開“日行一善”活動,塗茨小學作為其中的教育陣地,傳遞出善行正能量。
  每日,塗茨小學都會有一堂特殊的晨會課。“我昨天幫媽媽洗腳了。”“看到教室的植物缺水了,我就去打水澆灌了。”在晨會課上,每名學生都會輪番上臺講述自己的“善行”。
  除了課本和作業本,塗茨小學的每個學生還擁有一本“善行本”,上面詳細地記錄著“日行一善”的時間、地點、事件。塗茨小學副校長史曉艷回憶道,在善行本上,她曾看到一名學生主動到剛失去父親的同學家中慰問,學生自發形成的善念讓她也深受感動。
  “心存善念,與人為善,讓被動的德育轉變為主動的德育。”校長孫培光常把這句話掛在嘴上。
  孫培光始終覺得,德育不能喊口號,要使學生從心底樹立善念,學校便要形成“上善若水”的氛圍。在每周一的升旗儀式上,孫培光都會對各班同學上一周的典型善事進行點名錶揚。每月,塗茨小學還會產生若干名“善行之星”,並授予獲獎者臂章,頗為隆重。
  “善”的教育很快也收穫了成效。孫培光發現學生餐後已能做到“光盤”,節約糧食意識明顯形成,列隊做到更整齊,甚至連衛生習慣、學習習慣皆有所進步。
  在學校的教學樓上,“善孝、善學、善教、善導、善待、善行”這六“善”赫然醒目,“百善牆”、善的書畫作品也散佈在校園的角落,這種善的文化不僅影響著學生的操行,也在無形中使學生與老師、家長“小手牽大手”,“善”的教育開始在更廣闊的空間生長。
  家長廖瑞翔對孩子發生的變化喜形於色,“以前孩子什麼家務活都不做,但現在竟會主動來幫我,孩子懂事很多!”廖瑞翔表示,孩子的言行開始使自己更加註重身體力行和言傳身教,“在孩子面前,我更要起到榜樣作用。”
  孫培光相信,美德教育一旦在心底落地生根,向善的力量必將相伴一生。“日行一善,心存善念,善行一生。”孫培光如是說。
  “廉”在剪紙中
  外踐於行,內化於心,真善美的社會主流價值也開始深化為黨員幹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自覺行動。
  一把剪刀,一張剪紙,不用在紙上描圖,謝才華就能剪出惟妙惟肖的圖案。退休前,謝才華是象山縣國土資源局正局級調研員,但在工作之餘,謝才華便醉心於花花綠綠的剪紙世界中,進行源源不斷的創作,還曾兩度創造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紀錄。
  在謝才華的13000多幅作品中,廉政題材的剪紙占了很大篇幅。退休前,作為黨員幹部的謝才華便信奉“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的人生信條,鐵面無私的他還曾親自帶隊拆除小姨子的規章建築。
  退休後,謝才華也把這種信念融入到剪紙作品之中,使用獨創的套色剪紙法、青花瓷盆畫剪紙等表現手法,他製作了古代清官廉吏肖像、廉政漫畫、廉政對聯等剪紙作品,為前來參觀的人群帶去深刻的感動和廉政的認識。
  在謝才華的一幅剪紙作品中,權力公章被藝術化為一座燈盞,“權力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而是人民賦予的,公職人員要像燈一樣,燃燒自己,照亮他人。”謝才華解說道。
  賣掉唯一的住房、投入退休工資,謝才華建造了剪紙藝術館,並無償將5000餘平方米的藝術館和所有剪紙作品權屬歸國家,還免費擔當藝術館“管理員”、道德講堂“宣講員”、民間藝術“授課員”。
  “作為黨員,我更要發揮先鋒模範作用,將廉政文化向社會傳播。”謝才華說。
  象山縣委宣傳部副部長、文明辦主任陳淑萍評價道,在“善行象山”的創建中,謝才華的示範作用能更好地引領黨員幹部的服務意識,而發揚黨員幹部的先鋒作用能進一步激發社會正能量,唱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時代主旋律。
  據悉,象山縣已確定每個月最後一周的周六為統一的“日行一善”黨員志願者活動日,並開展社區黨員志願者服務崗、黨員志願者工作室專業服務等12項活動載體。今年以來,各服務隊組織各類“日行一善”活動500餘次,參與志願者人數已達到11000人次。
  “綠絲帶”飄起來
  在象山這個“暖流”匯聚的漁港縣城,“善”的信念逐漸引發全社會的同頻共振,越來越多的象山人開始“抱團行善”,涓涓善舉正逐漸匯聚成海。
  戲曲聲悠揚傳唱,茶話室笑語盈盈,象山縣大徐鎮敬老院裡人頭攢動。剪指甲,洗頭,包餃子,一群身著綠色馬甲的志願者們穿梭在老人之間。望著志願者們忙碌的身影,一位老人笑意掬然,“很久沒這麼熱鬧了。”
  這批志願者來自象山縣綠絲帶志願者協會,丁曉廉亦是其中一員。眼神專註,動作輕柔,丁曉廉正小心地為一名老人清理碎發。
  一把梳子、一把剃刀,丁曉廉已為人免費理髮38年,人次達8000餘次。白天,丁曉廉是人民銀行象山支行辦公室的一名普通員工,工作之餘,他堅持為人免費理髮,還時常給老年人留下手機號碼,免費送服務上門。丁曉廉說:“我覺得幫助別人的時候,自己也感到非常快樂,並會一直做下去。”
  象山縣綠絲帶志願者協會初建於2010年,主要致力於環境保護、關愛青少年、幫困助殘、敬老助老等各類公益項目。
  鄭江是一名私營企業家,也是綠絲帶志願者協會會長,“當時大家通過論壇為一名遭遇車禍的單親媽媽捐款,後來便集結為綠絲帶協會。”鄭江介紹道,成立至今,象山縣綠絲帶志願者協會現已擁有會員500餘人,組織開展各類公益活動100餘次,參與義工2000多人次,“綠意”正在不斷蔓延。
  水滴石穿、繩鋸木斷,積善成德,積善成性。在向善文化的引領下,象山縣的善行隊伍正日益壯大:由一群80後青年組成的“愛心水滴”每年為雲南、青海、四川等地的貧困中小學生募捐冬衣、圖書;“圓夢行動”發動1000餘名圓夢使者幫助1700餘名農民工子女圓夢成真;象山縣現已擁有學雷鋒小分隊104支,民間公益團隊200多個,註冊志願者達23000人,從善之行蔚然成風。
  陳淑萍表示,自“日行一善、人人向善”的主題活動開展以來,在象山逐漸形成了一種揚善樂施的社會風尚和安定向上的社會生活,這對於象山在軟文化與硬實力等方面的提升都有助益。(完)  (原標題:浙江象山築造樂善之城 助推向善力量抱團發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h22hhrug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